您的位置: 首页 >适老专区>专题工作>详细内容

行走中国湿地城市 | 常德西洞庭湖:生态复绿,法护清波,山水翠意浓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2023-09-01 08:00 字体:【

巡护船划开绿波,迂回在港汊间,穿过青青芦叶丛,惊起一行鸥鹭。8月14日,“生物多样性之美——‘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网上主题宣传“行走中国湿地城市”报道组深入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访调查,近距离感受“天下第一水”的生态蝶变。

     西洞庭湖承接沅、澧二水,吞吐长江松滋、太平二口洪流,是长江中下游洪流的首个“承接器”和防旱“前哨站”,地理位置重要。俯瞰西洞庭湖,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涨水能成湖,退水则为洲。大批鹭鸟趁着夏日清晨未热之时,舒展白羽,时而低飞,时而疾翔,悠然自得。

如果将时针向前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这份宜人的绿意将被一片乱象之境取代。西洞庭湖过度捕捞、围湖养殖、非法采砂、非法放牧、黑杨种植等现象频繁,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湖泊干涸、水塘黑臭、岸线脏乱,湿地的生命仿佛被一点点抽干了。

    为缓解湿地面临的巨大生态压力,自保护区成立以来,西洞庭湖开始了长期持续的湿地治理工作,特别是2019年以来,积极推进保护区生态修复、退耕还湿、增殖放流,着手理顺保护管理体制机制,重点打击各种破坏湿地行为。

“引进植物‘欧美黑杨’以挖沟抬垄的人工方式种植,改变了原来的洲滩生境。我们采取封沟育洲、土地平整等措施对92处洲滩进行沟渠整治,大面积修复杨树砍伐迹地。”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保护科科长谢志辉介绍,“与此同时,我们还种植了乔木、灌木、草本、水生植物等,通过地形整理、水系优化并结合水位控制,恢复湿地植被2万亩,为水鸟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

然而湿地生态修复只是保护的第一步,如何巩固修复成果是更为长远的问题。

湿地保护看似是一片湖的治理问题,实则涉及的部门多,执法权归属复杂,经常会出现有事不知道谁管的情况。“保护区没有执法权,尤其是面对非法采砂等破坏行为打击力度不大,我们便建议以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方式进行管理。”

2014年5月,常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具有综合司法(公安)执法权的“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派出所”,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和湿地巡护队伍,开展岸线、湖内全天候巡护,每年累计巡护10万余公里。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办案125起,移送案件70余起,在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区域设置14个野外视频监控塔,对湿地人为活动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湿地保护率达100%。2020年1月1日,《常德市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开全国“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立法”之先河,为保护区依法治区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

    重获新生的西洞庭湖得到了越来越多生物的青睐。目前监测到的鸟类种数从205种增长到226种,种群数量已达到4万只。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逐渐恢复,2~3龄鱼类资源明显增多,植物种数也从414种增加到430种。“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开展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研学游等活动,实现湿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谢志辉说。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