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水绿万鸟归——《光明日报》聚焦报道湖南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
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18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湖南省长沙市圭塘河、益阳市大通湖生态修复项目入选。
近年来,湖南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推动构建了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联动机制,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山青了,水绿了,候鸟回来了……如今的湖南,在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三者共赢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矿山复绿,百年锑都焕新颜
“以前,在这里种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孩子还难。”听到当地居民的感慨,记者赶赴娄底市冷水江锡矿山。沿途目之所及,尽是郁郁葱葱的植被草甸,与远处的蓝天白云交相辉映。
“百年锑都”冷水江市是一个“挖出来”的城市。在这个常住人口16万余人的小县城,从事锑采矿、冶炼的人口曾一度超过10万人。
“锡矿山采矿历史久、规模大,再加上冶炼厂集中,粗放发展几乎到了没有退路的境地。”冷水江市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易升星回忆说,之所以面临如此严重的污染,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去无序开采、粗犷冶炼,“一矿独大”“全民皆矿”越发突出。
2010年3月,冷水江市重拳整治涉锑企业,关闭锑冶炼企业75家,取缔手工选矿小作坊145处,拆除焙烧炉106座。此后,多轮矿产资源整顿行动相继实施,煤矿从原来的200余家,精简至目前的4家;锑矿从原来的10余家,整合至现有的2家;锑冶炼企业从原来的100余家,整合至现在的9家……
瘦身强体,源自湖南治污的如磐决心。2013年,湖南省将湘江保护和治理列为1号重点工程,滚动实施3个三年行动计划,将锡矿山纳入全省环境综合治理五大重点区域之一。也正是这一年,锡矿山生态修复正式纳入“矿山复绿”示范工程。
可是,污染后的土壤想要“康复”并不容易。“山上的花草树木,栽了死、死了栽,种了不知道多少种乔、灌、藤类植物,最后发现七里香、红叶石楠等树木成活率比较高。”易升星指着路边植物感叹。
10余年间,易升星亲眼见证了矿山从石漠化到“点点绿”再到“满目绿”的进阶之路。
2018年,冷水江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被列入全国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通过林地修复、耕地修复、引水工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调研、搬迁避让及房屋维修等工程手段,这一工程实现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灾”。
“从2019年进行前期的立项、设计,到2020年正式施工建设、当年年底完成验收,我们用1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2个标段的主体工程。”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易升星告诉记者,时间紧、任务重,大家连轴转地赶工期,只为项目如期竣工。
“如今的锡矿山,绵亘的绿色山峦,整洁有序的生产厂区和精致的居民别墅点缀其中,一幅美丽的山乡画卷在眼前展开。”闪星锑业锑冶炼厂副厂长、总工程师梁俊杰已经在锡矿山上工作了16年,在他看来,“环境好了、工资涨了,大家的幸福感越来越强了。”
“关治清塑”,臭水沟变幸福河
来到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沿圭塘河堤溯河而上,眼前碧波荡漾,耳畔鸟鸣啁啾。
圭塘河发源于长株潭绿心——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石燕湖,南北贯穿雨花区全境,是长沙市最长的城市内河。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圭塘河沿线污染源增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一度被称为长沙的“臭水沟”。
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以黑臭水体整治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圭塘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我们坚持系统治河、精准治河、制度治河、长效治河的治理路径,集中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长沙市雨花区委书记黄军其说。
多年来,长沙市、雨花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80余亿元,大力推进圭塘河点线面全流域综合治理,着力念好“四字诀”:
关——截断污染源,关停整改圭塘河沿线排污企业上百家,拆除违法建筑近300万平方米;
治——对圭塘河源头地下干支管网全面改造,引进“食藻虫+沉水植物”进行水体修复;
清——为河道实施常态化清淤疏浚,累计外运淤泥总量20万立方米,大幅提升河道防洪排涝能力;
塑——编制圭塘河流域总体规划,完成河岸景观建设,重塑滨水空间。
河道水源不足、储水能力差,曾是圭塘河水环境面临的最大问题。2016年,雨花区启动长度近8公里的圭塘河生态引水工程,克服78米高的落差,从浏阳河引水至圭塘河金屏段,缓解了上游枯水问题。
目前,圭塘河水质已基本稳定在Ⅲ类标准,沿河规划建设100公里绿道网、15万平方米游乐场和8座文化屋等便民设施,流域治理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圭塘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今年6月,长沙市遭遇特大暴雨,经过系统治理的圭塘河,自我恢复能力大大提升,经受住了洪涝灾害的考验。
圭塘河羽燕湖段本是不少企业想要投资建厂的“风水宝地”,长沙市却把这里打造成文化空间,建起了一座图书馆。“图书馆由辖区企业、政府部门等共同打造。如今馆藏8万册图书,皆来自市民捐赠。”图书馆馆长吴尚介绍。
前不久,52岁的长沙市民、摄影爱好者刘科为圭塘河办了一场小型摄影展。照片上,鱼儿成群结队,翠鸟、白颊噪鹛滨水而翔,曾搬离圭塘河畔如今又迁回的老街坊笑意盈盈……
“种草疗伤”,候鸟翔集竞自由
冬日暖阳下,大批越冬候鸟在洞庭湖湿地自由嬉戏,吸引众多观鸟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
大通湖是湖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泊,被称为“三湘第一湖”。因其位于洞庭盆地最洼处,且状似心形,亦称“洞庭之心”。
曾经,过度投肥投饵、过度捕捞、农业面源污染等让大通湖水质每况愈下,2015—2018年国家地表水质监测结果均为劣Ⅴ类——我国水质标准最差的一类,超标因子主要为总磷。
转变发展方式,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成为当地的一道必答题。
“湖内的事情湖外做。”益阳市大通湖区自然资源局局长胡华介绍,大通湖的保护和修复,坚持系统观念,实施了“退养、截污、疏浚、活水、增绿”等措施。
2018年,大通湖临湖1000米区域被划定为退养区,水产养殖业逐步退出。然而,“一禁了之”并不能解决水质问题,益阳市听取专家建议,改种水草。
水草可以大量吸收氮磷等有机物,让氮磷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渐降下来,同时吸附水中的杂质,让湖水逐渐变清澈。由于湖水浑浊、能见度低,一开始,大通湖连水草都种不活。在武汉大学技术团队的具体指导下,通过选种,采用立体种草方法,开展水下、水面、岸上种植。当地渔民也积极参与,从以前的捕鱼采莲到现在行船种草,大通湖上有了新景观。
“我们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将整个洞庭湖平原及外围丘陵山地作为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山上山下、岸上水里协同治理。”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苏向荣说。
如今,很多原生物种重现,“种草疗伤”,让大通湖变了模样。加上环湖截污、疏浚活水等配套工程,大通湖水质持续向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湖南最大的发展优势和宝贵财富。”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全胜说,“唯有持之以恒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方能青山常在、碧水长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