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利减负惠民 创业增收富民
“温饱靠耕地,致富靠林地”。如果说“包田到户”解决的是群众的温饱问题,“分林到户”则解决的是群众致富问题。广大农民在继续向耕地要温饱的同时,对耕山致富奔小康有了新期盼。他们把增收致富的目光瞄准林业这一对自己而言最直接、最适应,且资源开发潜力大、产品需求旺盛的行业。
让利于民:林改让农民收获财富和幸福
林改坚持让利于民,保证农民的利益,确保农民在林地、林木产权的初始分配和林业生产经营利益分配上均能得“大头”。农民拥有了自己的林地和林木,过去只能看的林子,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财富,且还能通过开创性的劳动,创造出难以估量的财富。
实行林改,将这些资源分到农户经营,等于使广大农民一下子获得了一笔宝贵财产,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我国集体林地面积为27.37亿亩,森林蓄积量为45.74亿立方米,价值高达数万亿元。通过林改,这些资源分到农民手中,变成了他们自家的财产。陕西省宁陕县有集体林306万亩,蓄积量943万立方米,林改后全县每户分得林地186亩,蓄积量558立方米,户均资产达50多万元。
甘肃省泾川县党原乡是一个典型的缺林少林村,好的林地和差的林地分布也不均。这次林改,村支书担心大家都争抢好林地,差的林地分不出去。但现在村民的看法和态度不一样了,认为林地林子无论好坏,都是“宝贝疙瘩”。村民刘晓丽分得了66亩较差的林地,但她觉得,“山地林子再不顶用,也是自家的财产。馍馍不吃在笼笼里放着呢。树太少,我以后就多补栽些,树太小,我就多施肥、多管护,有苗不愁长,今年明年没有效益,总有能见效益的时候。”
林改取消了各种涉林乱收费,落实了各种政策性让利,随着林木林地资源和林产品不断升值,农民林业收入大幅增加。对此,江西省泰和县桥头镇石壁村林农胡正明深有体会,林改前他家年收入3000多元,而今达5万元。江西省实行林改以来,通过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全省木竹税费负担由林改前的56%下降到10%,木材平均销售价格上涨了50.4%,毛竹平均销价上涨了79.4%。自林改取消木竹农业特产税和所有木竹收费项目以后,武宁县林农卖1立方米木材要比林改前多增加300元收入……
59岁的邓文山是福建邵武市水北镇上坪村村民,谈起林改,眼睛乐成一条线。他说:“我们村以前很穷,‘有女不嫁上坪村’是远近都知道的。林改后我们村富起来了,村民年人均林业收入达5200元以上,全村204户农户拥有160多部摩托车,5部小汽车,74户在城里买了房。现在我也天天骑摩托车上山生产。”
2009年,安徽省宁国市青龙乡茶林村农民郎宏兵用林权证贷款20万元用于山场发展,年收入较林改前增长逾百倍。在宁国市南极乡梅村,分山到户后,人均山核桃收入达2.5万元,全村拥有200多辆小汽车,200多户在市区购置房产。
林下经济:林农致富的“聚宝盆”
“分林到户”让农民拥有自己的林地和林木,获得了重要的生产资料,拓展了他们致富奔小康的天地。农民通过精心经营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等多种经营,大幅增加了收入。据对全国19个林改县不完全统计,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5000元,明显高于非林改县。
通过林改,福建省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0%,而来自林业的收入年均增长25%。浙江省安吉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为10343元,其中林业收入占65%。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林改后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使1.2万户农户年收入达到1万~5万元,山区农民的收入首次超过平原坝区农民的收入。
在基层农村,农民通过林改脱贫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43岁的张礼友,是陕西省宁陕县筒车湾镇许家城村村民。每天6时,他和妻子就起来到林地里忙碌,他的家在山脚下,山上是300多亩板栗园,林下散养着600多只鸡,还种植了3万多袋食用菌,他还想在林子里种魔芋和药材。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卖食用菌袋料的收入能有5万多元,100多亩盛果期的板栗树的收入目前有3万多元,等嫁接的小树长起来,板栗的收入会再翻两番,养鸡的收入一年还有3万多元,在浙江打工的大儿子也回家务林,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江西省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山林多达12.4万亩。林改前,山林权属不清,经营责任不明,木材税费过重,林农群众守着“金山”过穷日子。2004年9月,村里把能分到户的集体山林全部分到户。从2007年开始,该村依靠良好的生态开办“农家乐”近20家,发展生态旅游。村里还编制了旅游和产业发展规划,投资600余万元,建成生态休闲景点。村民说:“以前靠卖木材吃饭,现在是靠卖清新空气、优美环境吃饭。”
地处辽东小山沟里的桓仁县刀尖岭村现在是有名的富翁村。该村有林地2.4万亩,2005年林改后,人均分到50亩山林。“林改前,一年到头守着林子也看不到几个钱。现在林子分给个人,俺们就是林子的主人了。”刀尖岭村三组的隋玉东告诉记者,他家6口人,林改中分到了300亩天然林和80亩人工林,他准备在3年内将200亩山林全部种上林下参。“一亩地保守也有500棵参,每棵800元,一亩就能出40万元,50亩就是2000万元,再加上我现在的100亩大叶芹,养蜂酿蜜一年100多斤和林蛙养殖,每年还能出5万多元。”隋玉东说,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沟村有120户人家,其中60%的村民与他一样,都是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
返乡就业:林改掀起农民创业热
林改解放了林地,搞活了经营,创造了大量适应农民的就业岗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有效地解决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让农民“不离乡可就业,不出山能致富”,呈现出“城里下岗、山上创业”,“一户承包、全家就业”的可喜局面。
据国家林业局2009年6月不完全统计,已确权到户的林地,为农民提供了3689万个就业岗位。湖南、江西两省分别有120.5万、113万农民工返乡务林。
“打工不如回家当老板。”陕西省宁陕县城关镇农民袁淼过去在外打工,2008年返乡,看到家里分了200多亩山地,就决心留在家里经营管理山林。他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和政府创业基金贴息一共贷了20万元,投资建起了袁记农家乐,当年纯利润超过5万元。
甘肃省清水县林业局局长王马代介绍,林改前,山区的农民没什么收入,不少都到外地去打工,现在反过来了,不少外地打工的农民纷纷回乡承包荒山荒坡,林改成为他们返乡创业的平台。36岁的李玉祥是甘肃清水县陇东乡丰台村人,过去一直在山西煤矿打工,因意外事故造成腿部伤残。2008年底,他听到家乡搞林改的消息后,立即辞职回家,带头向村上递交了承包申请,以有偿承包的方式获得了100亩刺槐林和200亩荒山的经营权,投资8000元栽植核桃林。成为全村第一个林地承包经营大户。
曾常年在宁夏一家养鸡场打工的甘肃省合水县店子乡连家庄村岭南组农民胡振东,林改时以每亩每年20~50元不等的价格,买下别人105亩林地10年的林下放养权,和自家的15亩林地连片开发,发展规模养鸡,年创产值120多万元,利润45万元以上。“在外打工一年只赚七八千元,还见不着老婆孩子,现在在家门口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每年收入几十万。” 胡振东说。
林改以来,合水县12个乡(镇)建起林下放养示范点,引导农民发展林下养鸡6万多只,亩创产值万元以上,亩创利润3700多元。还发展林下种草3.2万亩、药材4000多亩。
浙江省开化县人均拥有10亩山林,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依托深化林权改革,扩大本地就业,引导返乡农民创业,走出了一条以林改促就业的致富新路。据开化县林业局职工介绍,与普通农民相比,返乡农民具有资源、资金、技术和信息等优势,他们务林致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据统计,开化县迄今已有400多个农民工返乡兴林创业,并带动1万多个农民就业。尤其是近几年兴起的生态坞建设、私人林场、家庭林场等,吸纳了大批返乡农民工就业。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