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棋盘活万重山:福建省林业体制改革纪实
半年之后,记者来到福建。省林业厅厅长黄建兴一见面便介绍起林改的情况。
炎炎烈日烘烤的8月,难掩尤溪县溪尾乡枣坑村村民黄拥军耕山育竹的热情。他说,“林改把山分给了我,把林分给了我,给自己干活哪能偷懒?我承包的85亩毛竹一年就能卖1.2万元。全村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番。”尤溪县林业局局长林景源介绍说,这次林改,我们把商品林全部明晰产权到户,颁发了林权证,林农的心定了。过去,由于集体山林产权不明,责权利脱钩,林农经营山林的积极性不高,滥砍乱伐现象时有发生。现在不同了,百姓造林积极性很高,过去是粗放经营,现在把山当田耕,把林当菜种,竹、笋产量猛增。
黄拥军的变化是近年来发生在福建林区一场变革的缩影,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全省3600万林农身上。这些变化就是源于牵动人心的林业改革。从2002年尤溪县西滨镇坂兜村在全国首次开展以明晰产权为目标的林业体制改革到2002年常务副省长刘德章将全国第一张林权证颁发给莆田市仙游县的李美和,全国林业改革的大旗,就从福建飘起来。均山到户,使耕者有其田,林农吃下定心丸;还权于民,放活经营,实现“我的山林我作主”;利益兼顾,既保证林农得大头,又要兼顾集体权益;配套跟进,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一环扣着一环,一步跟着一步。同样的山,同样的林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活力,改革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成为全省林业发展的强劲引擎,一棋盘活了福建的万重山。
记者在邵武采访时,有人告诉我:2003年邵武林改启动后,有的林农说,林权证拿到手后到底有什么用,心中没数。“绿色银行”好是好,就是天天不开门。
如何打开“绿色银行”的大门,让林农真正看到、体会到林改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邵武市林业局局长龚建群告诉记者说:“答案找到了”———把林权作为一种资产,进行各种形式的流转,让生产要素动起来,变成可以随取随用的活资产。
记者在福建看到,随着配套改革的推进,各地林权流转已经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渐次展开。目前,继永安市成立全国第一家林业要素市场后,全省近40个林区县都相继成立了林权流转服务中心,逐步形成了以南平、三明等主要林区为中心,辐射全省的森林资源流转市场,促进了林业生产要素规范、有序流转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盘活了森林资源。
据永安市委书记江兴禄介绍,2003年初,在人民银行三明市中心支行的指导下,永安市在全国首次试点发放林权证贷款100万元,首开林权贷款的先河。接着省林业厅与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在全国率先签订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并在永安市开展构建信用平台试点。当年10月,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与永安市政府签订了1.9亿元的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委托信用合作联社开办林权证贷款业务。
黄建兴告诉记者,对林改的评判有两大标准:第一个是资源增长了没有?福建这五年资源增长最快,覆盖率增长了2个百分点,蓄积量增长了8000万立方米,相当于总蓄积量的1/5。第二个是农民满意了没有?从明察暗访、问卷调查金额省市联合抽查情况看,大部分林改村的满意率都在95%%以上,高的达100%%。
林改的成功使福建林业踏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