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零投入 “唤醒”1500亩荒山
4月20日上午,凉风习习,桃源县架桥镇栖凤山村,山丘起伏,绿植沿道,好一处田园风光。
“以零投入,‘唤醒’1500亩荒山,让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分享绿色成果。你说划不划算?”站在一处被开垦的山头,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少红脸上洋溢着笑容。
栖凤山村位于架桥镇西南部,23个村民小组4029人中,低保户、残疾人、特困供养人员便有245人,占村总人口数的6%。全村18750亩面积,山林就达9750亩。与绝大多数农村一样,该村的大量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家乡的都是年老体弱者,他们手中最宝贵的资产就是土地。
自然资源优势不明显,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需特殊照顾人群占比重,这都是栖凤山村无法回避的现实情况。
“关键时刻,是否把群众放在心里,检验着党员干部的成色与含金量。”王少红明白经济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去年5月7日来到栖凤山村后,他从资源现状、村民年龄结构、经济来源等方面进行走访。随着时间的深入,他坚信一点:栖凤山村作为典型的丘陵村,只有深挖既有资源、资产,调动外部资金形成“三资”合力,因地制宜探索“土地+资本”双向联动的路子,才能达到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于是,王少红以土地集中经营为根本,以土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方向,打起了村里山地的“主意”。如何将一片片荒山变废为宝,把闲置的土地变成资源?驻村工作队与支村“两委”多次商议后决定——发展油茶。
村民愿不愿意?“屋场会”征求意见。大家一开始更关心如何解决“花生种哪里”“红薯没地方种”等难题,对于荒山的重新利用心里都没有谱。
“以往的土地流转,虽然破解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但难以形成规模和集中效应。乡村振兴的‘春风’已经吹到了栖凤山村,田园小镇的打造已是良好开端。我们的思想不能过于守旧,大家要充分利用党和政府的政策,相信驻村工作队的能力,一鼓作气把村子振兴起来。”去年6月下旬,在该村沙路湾组召开的第一次“屋场会”上,村党总支书记罗家祥向村民讲述油茶产业规划时说道。
该组村民陈杰平是位“直肠子”:“油茶树要几年才能见收益,大家又不是不清楚。那东西见效太慢,我反对。”
“山地荒着太可惜了。有工作队支持,又不要我们从口袋里拿出一分钱,三五年很快的。”村民陈慧接下话头。
最终23个小组“屋场会”形成了共识:一年下来,花生、玉米、红薯种植的收入也不过几百元,还是要跟着工作队干,种油茶。
村民认识统一,目标一致,接下来就是寻找合作伙伴。经多方筛选,专注油茶种植、林下经济发展、油茶产品销售的湖南天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该村成功合作。该公司以集中经营土地、开展股份合作、促进项目整合的机制,推动1500余亩荒山发展油茶“湘林210”、种植中药材“博落回”,力争三到五年形成产业规模。
去年11月23日,第一棵油茶树苗种在了栖凤山村的山头,中药材“博落回”则镶嵌其中。
村民利益保障在哪里?“公司+农户+村集体”的经济模式,开荒、种植、管理、采摘全流程,费用由公司负责。村民只需参与务工就能获得报酬和合同约定的收益。“在每亩450元流转费的保底收入前提下,公司与农户以7:3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市场行情越好,双方获益越大。”湖南天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跃先告诉记者。
如何实现“三方”良性发展?王少红认为,村集体经济把土地集中起来,村民则收入土地流转租金和利润分红。公司收益与农户收益实现捆绑。公司有资金、技术和销售优势,村集体有土地、政策、组织等优势,农民有劳力参与务工优势。三方共同对协议负责,量化股权、发挥优势、分工协作,实现“内行人干内行事”的互利共赢,将集体经济发展有机融入乡村振兴之中。栖凤山村种下的不只是油茶苗,种下的更是一种新兴商业互动经营模式,对“拿什么经营”“经营什么”“怎么经营”等问题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得到有效解决。
目前,村民获劳务工资已超过20万元。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栖凤山探索”,正坚定而稳健地前行。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